茶韵飘香

文章存档

2010-05-05 09:42

民间茶俗歌谣

  民间茶俗歌谣为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对生产生活的直接感受,其形式简短,通俗易唱,喻意颇为深刻,内容有农作歌,佛句歌、仪式丧礼歌、生活歌、情歌等。四川民间茶俗歌谣十分丰富,具有巴蜀文化的特色。 1、农作耕耘的薅秧茶歌 《送茶歌》:“大田栽秧排对排,望见幺姑送茶来。只要幺姑心肠好,二天送你大花鞋”。“青青桑叶采一篮,竹心芦根配齐全。还有大娘心一片,熬成香茶送下田”。《薅秧歌》:“太阳斜挂照胸怀,主家幺姑送茶来。又送茶来以又送酒,这些主人哪里有”。四川农村薅秧有送茶送酒送盐蛋的习俗,农民边薅边唱歌是川西坝子“吼山歌”的重要形式。 2、生活茶俗歌 反映社会底层人生活辛劳的茶俗歌谣有《茶堂馆》:
2010-05-05 09:41

茶与戏曲:中国的采茶戏

  我国是茶叶文化的肇创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采茶
2010-05-05 09:39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著名的客家戏,它源于赣南一些地方的民间歌舞采茶灯。明代中后期逐步发展成为"茶灯戏"。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安远九龙山茶为清朝贡品。每年阳春三月,九州八府的茶商,云集于九龙,采购春茶。靓丽采茶女边唱采茶歌,歌声此起彼伏,一唱采茶歌,歌声此起伏,一唱众和。茶业发展,采茶歌也不断流传与发展。早在明万历年间,《插秧采茶歌》已进入了绅吏的"大雅之堂"。据石城崖岭《熊氏大修谱》记载:"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自击竹附和,声呜呜然,撼户牖。时有联唱《十二月采茶歌》。此后,始源于同为客家人大本营-闽粤赣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粤东的采茶灯传人赣南,其与九龙茶区民
2010-05-05 09:37

古代茶书法赏析

  《茶录》[北宋] 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 福建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北宋著名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蔡襄以督造小龙团茶和撰写《茶录》一书而闻名于世。而《茶录》本身就是一件书法杰作。 《茶录》问世后,抄本,拓本很多。见诸记载的有: “宋蔡襄书《茶录》帖并序……小楷。在沪见孙伯渊藏本,后有吴荣光跋,宋拓本,摹勒甚精,拓墨稍淡。 此拓本现或藏上海博物馆”。(《善本碑帖录》) “宋蔡襄《茶录》一卷。素笺乌丝栏本,楷书,今上下篇,前后俱有自序,款识云:...
2010-05-05 09:36

茶与中国的书法艺术

  《苦笋帖》唐...
2010-05-05 09:24

茶与中国的绘画艺术

  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 赵孟頫·斗茶图 我国以茶为题材的古代绘画,现存或有文献记载的多为唐代以后的作品。如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南宋刘松年的《斗茶图卷》;元代赵孟俯的《斗茶图》;明代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烹茶图》,丁云鹏的《玉川煮茶图》;等等。 唐人的《调琴啜茗图卷》,作者已不可考,也有说是周肪所作。画中五个人物,一个坐而调琴,一人侧坐面向调琴者,一个端坐凝神倾听琴音,一个仆人一旁站立,另一仆人送来茶茗。 画中的妇女丰颊曲眉,浓丽多姿,整个画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元代书画家赵孟俯的《斗茶图》,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画面有四个人物,
2010-05-05 09:22

古代绘画中的民间茶俗图

    韩师训墓壁画--妇人饮茶听曲图 [辽] 作者不详 河北宣化下八里韩师训墓出土 壁画右侧一女人正端杯饮茶,桌上还有几盘茶点,左侧有人弹琴。 张恭诱墓壁画(局部)--煮汤图 [辽] 作者不详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恭诱墓出土 壁画中一童正执扇煮水,炉火正红,一男子端茶盘,盘中有茶二盏,桌上放着茶托、茶盏。 下八里村6号墓壁画--茶作坊图 [辽] 作者不详 1993年,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6号辽墓出土。 壁画中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点茶,反映了当时的煮茶情景。 下八里村1号墓壁画--点茶图...
2010-05-05 09:02

代名画中的茶故事

  萧翼赚兰亭图 [唐] 阎立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南宋摹本 画面有5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萧翼和辨才和尚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调琴啜茗图卷 (听琴图) [唐]...
2010-05-04 18:40

古朴高雅的茶联欣赏

  茶联作为诗词形式的一种变体﹐以对联为形式﹐对偶工整﹐平仄谐调﹐往往悬挂于门庭上或室内﹐以茶事生活为内容﹐不但古朴高雅且能陶冶人的情操﹐为古代文人所擅长和推崇。 (1)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快拿壶酒来。 (2)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3)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4) 得与天下同其乐﹔ 不可一日无此君。 (5)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6) 坐﹐请坐﹐请上座﹔ 茶﹐敬茶﹐敬香茶。 (7) 泉从石出情宜冽﹐ 茶自峰生味更圆。 (8) 诗写梅花月﹔ 茶烹谷雨香。 (
2010-05-04 18:39

妙处横生的茶联

  中国是茶的故乡。古往今来,在茶亭、茶室、茶楼、茶馆和茶社常可见到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茶联,堪称中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但有古朴典雅之美,而且有妙不可言之趣。 杭州的“茶人之家”在正门门柱上,悬有一副茶联: 一杯春露暂留客, 两腋清风几欲仙。 联中既道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漂漂欲仙之感。进得前厅入院,在会客室的门前木柱上,又挂有一联: 得与天下同其乐, 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副茶联,并无“茶”字。但一看便知,它道出了人们对茶叶的共同爱好,以及主人“以茶会友”的热切心情。使人读来,大有“此地无茶胜有茶”之感。在陈列室的门庭上,又有另一联道: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 鼎彝玉盏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