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5 10:11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这也难怪,"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义,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2010-05-05 10:10
宋辽点茶
见于河北宣化下八里村1号墓辽代壁画《点茶图》。壁画描绘了两人正在配合注汤点茶的情景。
宋代市井斗茶
见于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图中的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宋代以前,中国的茶道以煎茶道为主。
到了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品位高下。根据点茶法的特点,民间兴起了斗茶的风气
2010-05-05 10:06
道
泡茶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代]初年,泡茶多用于末茶。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
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张源著《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茶道等篇;许次纾著《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十七世纪中期,冯可宾撰《岕茶笺》。十七世纪后期,[清代]冒襄撰《岕茶汇钞》。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茶道。...
2010-05-05 10:05
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从[五代]到[北宋],越来越盛行。十一世纪中叶,蔡襄著《茶录》二篇,上篇论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①盏、点茶,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其《茶录》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
十二世纪初,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二十篇: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缶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赵佶是杰出的艺术家,书画、诗文皆佳,且精于茶道。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后期而成熟。...
2010-05-05 10:03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庭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一) 煎茶道茶艺
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2010-05-05 10:02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
2010-05-05 09:48
以茶事为内容的舞蹈,可能发轫甚早。但史籍中,有关我国茶叶舞蹈的具体记载很少。现在能知的,只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的“茶灯”或“采茶灯”。
茶灯,和马灯、霸王鞭等,是过去汉族比较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茶灯,是福建、广西、江西和安徽“采茶灯”的简称。它在江西,还有“茶篮灯”和“灯歌”的名字;在湖南、湖北,则称为“采茶”和“茶歌”;在广西又称为“壮采茶”和“唱采舞”。
这一舞蹈不仅各地名字不一,跳法也有不同。但是,一般基本上是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也可有三人以上)参加表演。舞者腰系绸带,男的持一钱尺(鞭)作为扁担、锄头等,女的左手提茶篮,右手拿扇,边歌边舞,主要表现姑娘们在茶园的劳动生
2010-05-05 09:47
凤冈县是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茶的存在给这方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甜蜜,人们敬茶为神,顶礼膜拜,正因为有了这种膜拜,才创造了以茶为主题的茶灯。在精神生活贫乏的过去,凤冈先民们以茶灯为载体,寄寓他们对神灵、生命、生活、爱情的向往和崇拜。茶灯也叫花灯,它是传说中360种灯戏的主角戏,有着与傩戏一样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内涵,傩戏往往是祭祀时所用,而茶灯则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与人们的生活、思想、意趣密切相连。
凤冈茶灯的悠久也证明凤冈人种茶历史的久远。该戏种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道具主要是纸糊灯笼,表演者最初是两人,一旦一丑,与东北的“二人转”略有相同,丑者叫干哥(或叫茶老),旦者叫幺
2010-05-05 09:46
茶与戏曲渊源很深,茶圣陆羽就有过一段演戏、编剧的经历。据陆羽的《陆文学自传》记载:说陆羽“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说陆羽当年不愿出嫁从佛,卷起衣被,投身戏班,不但编写了滑稽戏《谑谈》三篇,而且亲自参加演出,还耍弄木偶,演做假官,做了藏珠之戏。可惜这些剧作,未能长留人间。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公元1550—1616年)代表作《牡丹亭•劝农》中,就写了杜丽娘之父,太守杜宝下乡劝农。农妇边采茶边唱歌:“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芽。学士雪炊他,书生困想他,竹烟新瓦。”杜宝为此叹曰:“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闲煞女郎贪斗草,
2010-05-05 09:44
茶歌、茶舞,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荈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荈”,就都是指茶。至于专门咏歌茶叶的茶歌,此后从何而始?已无法查考。
从皮日休《茶中杂咏序》“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的记述中,得知的最早茶歌,是陆羽茶歌。但可惜,这首茶歌也早已散佚。不过,有关唐代中期的茶歌,在《全唐诗》中还能找到如皎然《茶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