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5 10:31
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亲自奉上一杯清茶——这也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茶可净心,茶可怡情,茶可养性。
茶,凝聚着中国人的哲学。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问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代是中国茶道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中国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就诞生在这个辉煌的时代。《茶经》完整地记载了唐代饮茶的方法,并阐发了饮茶之道中蕴涵的文人气质。
它的问世
2010-05-05 10:30
我们今天的饮茶之道和唐宋茶道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面貌了,这一切都源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纸诏书。
朱元璋明初,茶饼制作工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茶饼上镏金镂银,更有雕龙画凤,称之为“龙凤团茶”,但是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
《品茶图》(局部)...
2010-05-05 10:28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
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
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
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
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
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
达
2010-05-05 10:26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
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
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
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
,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
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
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
2010-05-05 10:23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
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
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
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
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
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
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
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
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
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
2010-05-05 10:18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
,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
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
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
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
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
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
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尽管“茶道”这个次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
2010-05-05 10:14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 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 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
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