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飘香

文章存档

2010-05-05 15:17

北京历史上的茶庄

  在漫长的历史上,北京市的茶庄很多,按1926年的统计,北京“城内、外之茶叶店大小不下三百余家”。当时茶叶的消费总额为370万斤乃至400余万斤。京人习茶叶是按两计算的,当时北京不足200万人,人均消耗量相当可观。 喝茶的人多,茶叶庄铺的生意自然兴隆红火。开茶叶铺的“十之九皆为安徽人”,但后来又有大批福建人和浙江人介入。有趣的是,不产茶叶的山西省,也有人在京经营茶叶。晋人卖茶叶往往与海味同卖,茶叶、海味都不产于山西,晋人卖茶叶自然不会得心应手,只能让位于南方诸省的人士了。 旧时,北京茶庄的字号很有意思,不少茶庄喜欢用店主姓名为店名,如吴裕泰、汪元昌、汪正大、吴元泰、吴永和等等。在
2010-05-05 15:16

茶楼的历史

  茶楼有一个旧称,叫“二厘馆”。原来,茶楼的前身,有如江南地区的茶肆,设备简陋,只摆几张桌子、条凳,供人们歇脚之用,供应的食物粗糙只有芋头糕一类的燕赵环保网文字广告招商位小吃,泡茶的茶壶是石湾产的大耳粗嘴园壶,形状似鹌鹑故以名鹌鹑壶,上茶楼饮茶戏称为去“揸鹌鹑”。茶资只收二厘钱,故又称之为“二厘馆”后来,经济发展了,饮食行业兴旺起来,以经营茶点为主的茶楼才逐渐出现。 茶楼又称居。所以,“老广州”称去饮茶为“上茶居”。广州人上茶楼饮茶叫“叹茶”。叹者,享受也。这种享受是多种多样,“欲谈心里事,请酒家楼”这是一间老茶楼挂的一副对联,此联正好道出了广州人把上茶楼饮茶作为谈心雅聚的一种赏心
2010-05-05 15:15

明清两代的茶馆业

  明中叶以后,随着城市的繁荣,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人信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焚书》),也开始追求世俗爱好和个人心性。像袁宏道就在《与龚惟长先生书》中公开宣扬要“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这促进了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也将文学家的目光引向时俗物用。所以相对于以前茶肆多出现于史料典籍,到明清时期茶馆则堂而皇之地成为众多文学故事的载体,成为多方文学圣手的描绘对象。明代茶馆不用茶鼎或茶瓶煎茶,而以沸水浇之。这种简便异常并沿用至今的饮茶方式的盛行,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无心插柳。明代文震亨撰写的《长物志》称此:“简单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
2010-05-05 15:14

中国茶馆的由来

  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小咸宜,男女毕至的好去处。客人们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淡,好不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无所不谈。茶馆可称得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 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在两广及海南等地,多称为茶楼;北方的京津等地,也有称作茶亭的。在历史上,还有茶寮、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屋、茶室等称谓。虽然称呼有别,但形式和内容大抵相同。 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谈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
2010-05-05 15:12

过眼烟云老上海的茶馆

  老茶馆搜寻 茶馆,老上海风情旧景之一。清末,沪城内外,南市北市、沿河傍桥、十字街头茶馆遍布,茶客如云,茗香醉人。有人认为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南方两广之地多称茶楼。各地更有茶肆、茶寮、茶屋、茶室、茶坊,叫法各异。旧上海茶馆多以楼、馆、园、阁、居、社之称。茶馆题名亦雅,如:秋月楼、碧玉春、鹏飞白云楼,江南一枝春、品泉楼、香雪海等颇具诗情画意。 据说,上海滩最老的茶馆大概是咸丰元年(1951年)。清同治初年沪上茶馆开始兴盛,著名老茶馆丽水台建于洋泾浜三茅阁桥边,高阁临流,背靠东棋盘街,坐落于青楼环绕之中,当年茶座间有“绕楼四面花如海,倚遍栏杆任品题”之句,成为文人雅士、富绅阔少
2010-05-05 15:10

老北京的“书茶馆”

  “书茶馆”继“大茶馆”之后出现。书茶馆,即设书场的茶馆。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以短评书为主的茶馆。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行话为“白天”、“灯晚儿”。茶客边听书,边饮茶,倒也优哉游哉,乐乐陶陶。老北京有一百八十余家“书茶馆”,这些茶馆主业卖茶,以说“评书”招徕茶座儿,因此又被老北京人称为“书场儿”。 过去的书场儿分为“说早儿的”、“说晌午的”和“说灯晚儿的”三种。一般的各角儿都是说“晌午”的和说“灯晚的”的;而那些学徒的、刚出师的以及一些没有名儿的角色专门“说早儿”。几种“书场儿”都是按段儿零收钱,说完一段儿收一回钱,直到收场。说评书的又叫“摔评的”,他
2010-05-05 15:08

中国茶馆的发展及其特点

  茶馆是社会的一个窗口和缩影,它又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茶馆是随着商业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兴旺起来的。茶馆文化是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茶馆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两晋南北朝,专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可说是古代最早的茶馆,至唐代时才正式形成茶馆,至今已有一千六、七百年历史。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 一、两晋至唐代的茶馆形成期 陆羽...
2010-05-05 15:05

《大观茶论》(全文)

  文会图 [北宋]...
2010-05-05 15:03

《茶疏》(全文)

  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号南华,明朝钱塘人。清历鹗《东城杂记》载:“许次纾……方伯茗山公之幼子,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所著诗文甚富,有《小品室》、《荡栉斋》二集,今失传。予曾得其所著《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许次纾嗜茶之品鉴,并得吴兴姚绍宪指授,故深得茶理。该书撰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 该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并评日:“是书凡三十九则,论采摘、收贮、烹点之法颇详。中间‘择水’一条,误以金山顶上井为中泠泉,考证殊为疏舛。”主要刊本有:(1)万历丁未(1607年)许世奇刊本;(2)宝颜堂秘笈本;(3)
2010-05-05 15:01

《煎茶水记》(全文)

  [唐]张又新著...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