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5 15:35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被称作“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极”。所以,说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是没有问题的。正因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并且几乎横穿了整个青藏高原,所以其通行难度之大在世界上的各文明古道中当是首屈一指。
说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文明古道,主要表现在:
其一,茶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和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区,故其崎岖险峻和通行之艰难亦为世所罕见。茶马古道沿途皆高峰耸云、大河排空、崇山峻岭、河流湍急。正如任乃强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纲》中所言:“康藏高原,兀立亚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围悬绝。除正西之印
2010-05-05 15:33
亮炯·朗萨著《恢宏千年茶马古道》,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又是一部川康藏史地小百科。这本书既翔实的记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和作用,又介绍了康巴地区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藏族的历史文化。
“茶马古道”起于何时?史书上早有记载:秦汉时,蜀地和雅安地区的商者就与大渡河以西当时称为牦牛羌、牦牛夷等部族进行过骡马、牦牛等物交往;量少稀有还只为药用的茶叶,也是一项流通货物。从蜀地到达康定的新都桥、塔公草原和木雅藏族聚居区域等地方的道路,人们称这条最早的民间通商交往的路叫“牦牛道”或“马道”。从中原地经青海和四川甘孜州部分地区,经金沙江、过西藏那曲等地到达拉萨的藏汉政治文明古道是唐朝时唐
2010-05-05 15:32
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从云南向西北横上世界屋脊的原野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我们把它称之为“茶马古道”。我敢说它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域西心动魄的道路之一。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穿行。我的许多朋友的祖先就从这条路上赶着马帮,驮着茶叶和各种山货,来往于雪藏和云南之间。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所有进入中国的路线都被截断时,经由西藏再转道至印度的茶马古道成为抗日战争中后期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一时间沿途商号林立,马帮云集,其繁忙景象非我们今日所能想象。
十年来,我一直在关注这条道路,并多次从这条路上走过。在我看来,马帮们走茶马古道的故事,完全是一部
2010-05-05 15:30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一样,都是中国古代通向西域的主要商贸通道,茶马古道分滇藏和川藏两条路线。
据史料记载,滇藏茶马古道早在唐代就已存在,最初只是用于军事目的。相传大历十四年(766年),吐蕃与南诏王阁罗凤联合了20万兵马,分兵三路准备进攻成都,欲在成都建立东府。为此,吐蕃军队在横断山脉艰难地开辟了几条网状的栈道,用以输送军队。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成为云南最强大的封建集权统治者,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时,吐蕃与大理国的贸易不但没有间断,反而因大理国与宋朝建立大型的互市而有所扩大。当时大理国主要向内地输送马匹、牛羊、鸡和
2010-05-05 15:23
我国是世界上出现茶馆最早的国家,这里所说的茶馆是指过去的茶肆、茶坊、茶楼、茶寮等,是属于传统的那种饮茶场所,非指时下流行的茶艺馆、茶道馆、红茶坊以及公园、剧场中的茶座那种现代的茶馆。
据考,最早的茶馆始于东晋,当时是以茶摊的形态出现,到了现南北朝时,出现了供喝茶兼住宿的茶寮,唐代经济繁茶、商业发达,推动了茶馆的发展,长安、洛阳等大中城市都出现了“茶肆”。从这些古代文学笔记及古词语来看,它至少在唐宋年间已经相当普及了,已有“酒肆、茶肆”的词汇出现。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茶肆”的描绘。“酒楼茶肆”成为宋元明清小说中反映都市场景常用的一句习语。
提起中国的茶馆,便想起法国的“
2010-05-05 15:22
鲁迅:“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鲁迅在北京的时候,是茶馆啜茗的座上客,这在他的日记中记述很多。他去的最多的是青云阁,且在喝茶时多伴吃点心。常结伴而去,至晚方归。如,某日记云:“下午同季市、诗荃至观音街青云阁啜茗。”某日记云:“午后同季市至观音街”,“又共啜茗于青云阁,食虾仁面。”也曾同徐悲鸿等人在中兴茶楼啜茗畅谈,尽欢而归。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鲁迅在《喝茶》这篇文章中说的这段话明白地道出了他的喝茶观。
谢兴尧:“凡是到过北平的人,哪个不深刻地怀念中山公园的茶馆呢”
历史学家谢兴尧在《中山公园的
2010-05-05 15:21
茶艺馆的兴起,并非是偶然形成的,而是有其历史根源,那就是由茶馆文化延续下来,并加以发扬光大而成。现在就将茶馆的发展,略述如下。
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早年都有代表各地区文化特征的茶馆,如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室以幽雅著称:广东茶楼主要是与「食」相结合,北京茶馆则集各地之大成,以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特点。
历史上的茶馆种类很多,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茶摊、茶棚等。近代又有音乐茶室、茶轩、茶亭等的出现。这些场所主要提供人们休闲、连络、洽商、议事、到茶馆来的人,各行各业都有,有文人墨客,商旅庶民,青年学子等,各选择合乎自己口味的茶馆,因这些不同的选择形成
2010-05-05 15:20
中国的茶馆,古称茶坊或茶肆,由来甚久。卖茶现象,始于晋。据《广陵耆老传》载,魏元帝(260—265在位)时,就有老妇人每天清晨提茶罐到市场卖茶。至唐,茶肆已出现于城镇中。宋代饮茶之风极盛,茶肆布满大街小巷,而且花样各异,竟相争奇。从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即可看到汴河两岸茶坊林立。元明之际,操茶肆之业者更多。至清代,茶肆极盛,种类繁多,星罗棋布,以北京西城论,相继出现了大茶馆、书茶馆、戏茶馆、棋茶馆、清茶馆、野茶馆、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茶馆文化。
大茶馆的特色一是规模大,二是贵族化。老舍先生笔下的老裕泰茶馆,给观众的印象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但和以恢弘雅致而甲天下的天汇轩大茶
2010-05-05 15:19
市民茶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变是遍布中国各地大小城市的茶馆、茶楼、茶室、茶坊,又称为“茶馆文化”。自宋以后,茶馆的功能不能超过了“饮食:本身的意义。
北京茶馆
北京茶馆种类繁多,就形成而言,分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贰茶铺、野茶馆。老北京有很多书茶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书茶馆,开书以前卖清茶,也为过往行人提供偶饮一两杯歇息解渴的机会。开书后,饮茶便与听书结合,不再单独接待一般客人。著名的书茶馆布置讲究,藤椅藤桌的,有木椅木桌的,还有些在墙上挂字画,营造听书的气氛。天桥一带的书茶馆,主要是曲艺,如:梅花大鼓、京韵大鼓、北板大鼓、唐山大鼓、梨花大鼓等。北京还有
2010-05-05 15:18
中国人上茶馆喝茶可谓历史悠久,而四大“茶门”的说法就是对那些茶馆风气最盛的城市的简称。如果现在要在中国找出茶楼文化最为丰盛的城市,那东有杭州,西有成都,南有潮汕,北有北京。类似太极茶道、老舍茶馆、圣陶沙、五福茶艺馆等等大品牌,都属出自这些“茶气”极盛的城市里。
杭州的茶,喝的是精致文化。“青梁湖山供慧眼,藤索茗话契禅心”,西湖边上的青藤茶馆,已成为杭州上千家茶馆的代表。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的建筑风格,木圈椅、红缎面、吊兰悠长地从身边滑落。最为惊艳的是处处可见的木雕饰品,可尽是“天下之首”的东阳木雕,把“古色古香”发挥到极致。坐在西子湖畔,让身穿青灰色长袍的“太极茶道”茶师沏好一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