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飘香

文章存档

2010-05-05 16:10

紫泥清韵(组图)

  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吉庆有余壶 清乾隆 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彩绘方壶...
2010-05-05 16:05

茶具小考:茶室四宝

  所谓的“茶室四宝”,缺一不可。即玉书(石畏)、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 玉书(石畏)即烧开水的壶。为赭色薄瓷扁形壶,容水量约为250毫升。水沸时,盖子“卜卜”作声,如唤人泡茶。现代已经很少再用此壶,一般的茶艺馆,多用宜兴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壶,多作南瓜形或东坡提梁壶形。也有用不锈钢壶的,用电,可保温。我在万般无奈的状况下,用大的玻璃烧杯,盛水置微波炉内使之沸腾。此法需注意两点,一是微波炉的时间和火力要调好,防止水未开或水老,需多次试验过方能掌握;二是要清除微波炉内的异味。 潮汕炉是烧开水用的火炉。小巧玲珑,可以调节风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此炉在现代亦使用较少。茶艺馆里,我
2010-05-05 16:03

茶具的种类和产地

   铜茶壶 1、金属茶具 铜茶壶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他饮具共用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
2010-05-05 16:02

古代茶具分类

  在中华茶文化中,对器的选用十分讲究。茶具也称茶器,最初都称为茶具。如王褒《僮约》中的“烹茶尽具”,指烹茶前要将各种茶具洗净备用。到晋代以后则称茶器。到唐代,陆羽《茶经》中采制所用的工具称为茶具,把烧水泡茶的器具称茶器,以区别其用途。宋代又合二为一,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 一般来说,狭义的茶具,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广义来说,是指与饮茶有关的所有器具。 古代茶具依其用途不同主要可分为八类: 一是生火用具,如风炉、灰承、笤、碳挝、火筴等; 二是煮茶用具,如鍑和交床等; 三是烤、碾、量茶具,如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等; 四是水具,如水方、瓢、竹夹、
2010-05-05 16:00

茶具的选配及变迁

   ...
2010-05-05 15:59

历代茶具概览

  从饮茶开始就有了茶具,从一只粗糙古朴的陶碗到一只造型别致的茶壶,历经几千年的变迁,这一只只茶具的造型、用料、色彩和铭文,都是历史发展的反映。历代茶具名师艺人创造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茶具艺术品,留传下来的传世之作,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董。 茶具如同其他饮具、食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 1、隋及隋以前的茶具...
2010-05-05 15:56

中国古代茶具发展简史

     ...
2010-05-05 15:53

茶马古道上邂逅3540万年前的“茶树始祖”

  沿着茶马古道,随处可见数百年的古茶树,明清时期的建筑、道路遗存更是随处可见,但是与3540万年前的茶叶始祖"相遇",实属难得。 目前,踏访了古木兰化石的家乡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参观了木兰化石的发现地。从云南西南部的思茅市出发,沿盘曲的山间公路行车近2小时,到达景谷--的确名副其实,景谷小城"林壑优美,落英缤纷,风景之谷"。 景谷在茶马古道上曾占据重要地位,出景谷向北,一路可通镇沅、景东、南涧、巍山等地,景谷的大尖山、困庄大地、大水缸等地仍存留着大量的"古茶树";而曾经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年纪超过三千余万年的茶树始祖"宽叶木兰",更是景谷人的骄傲。 记者眼前的翠绿大地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
2010-05-05 15:51

茶马古道沿线的民族

  茶马古道是如何在中外各民族逐渐迁徙聚合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间反映出各民族文明的异同,相互的影响、融合及共生共荣。 白族 白族地区经济繁荣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大理画卷》等都显示了白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 的卓越才能。 在白族村子,外人如赶上节期,肯定会被当做贵宾受到款待。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以“三道茶” 敬客,是一种高尚的礼仪。...
2010-05-05 15:50

明清时期的五条“茶马古道”

  明清代,云南藏销茶主要经丽江进入古宗西藏(今中旬和德钦县)和康藏。进入康藏的茶,部分在木里、乡城、稻城、理塘销售,部分到打箭炉(今康定)将云南的竹筐包装换为牛皮包装后继续前进,走康藏线运至拉萨等地。长路漫漫,险障重重,沿途既有土司、寺院设卡收过路费,又时常因动乱引起茶路阻塞。这时,商人们就要寻找其他运茶路。他们收到了从德钦碧土-邦达-工布江达-墨竹工卡-拉萨的进藏路线。每年春季他们赶着骡马,满载蜂蜡、牦牛尾、麝香、虫草等物在茶市交换茶叶后返回西藏。 除背夫外,红河、石屏、江城的马帮也大量进入茶山运茶。尽管驮运的前期成本较低,但由于驮运量小,行路速度较慢,因此单量运费就较高,后渐渐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