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飘香
九华毛峰
九华毛峰,属绿茶类名茶。产于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区。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山色奇秀,中心在九华街,有"九华一千寺,洒在云雾中"之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游九华山后写下"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的诗句。九华山奇峰峭壁,共有九十九座山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现存有化城寺、甘露寺、慧居禅寺等古刹七十八座,佛像一千五百多尊,明万历皇帝圣旨、藏经及众多的佛教文物。
九华山的茶产区主要分布于青阳县城南的主峰十王峰,在千米以上的高峰还有莲花峰、天华峰、天柱峰、翠峰、独秀峰、五老峰、沙弥峰、云外峰、七贤峰、罗汉墩等地,在地理上北临长江,南连黄山,方圆约200华里。九华山区与黄山区是安徽省两个主要毛峰茶产区,九华毛峰品质,仅次于黄山毛峰,为安徽省主要历史名茶。其品质最优者为十王峰南麓道僧洞《详见本章《黄石溪毛峰》一文)的黄石溪毛峰和十王峰北麓下闵园的闵园毛峰。
九华山区的茶园即分布在这峰恋起伏,琼楼仙宇,秀峰怪石,烟涛云海、飞瀑流泉,绿树翠竹之间。土层深厚,多为酸性棕黑色森林土及黄沙土,茶树生长良好。尤以海拔700~800米的黄石溪,年均气温15-16℃,年均降水量为1600~1800毫米,日照短,漫射光多,土层深厚肥沃,多为微酸性砂质黄土,花草林木繁茂,极宜种茶。
采制工艺与茶品特色:其采摘期较普通低山茶园迟半月左右,一般在谷雨前三四天开园,专采一芽二叶初展,采后按叶质老嫩与采摘先后分等定级付制加工。其制法分杀青、揉捻、烘干三道工序。成品茶条索匀整紧细,色泽嫩绿微黄,白毫披露,色汤碧绿清亮,叶底柔嫩,开汤时雾气结顶,滋味鲜醇浓厚,香气高爽,回味甘甜,冲泡五六次,香气犹存。
九华山早在千余年前即栽有本地"茗地源茶"种与印度的"梗空简直"种茶树,现已成为安徽毛峰的主要产地。由于该地为佛教圣地,游客多视此茶为"佛茶"。1986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名茶,产品分为三级。一级九华毛峰出口港澳地区,国内销往广州、上海、天津、北京、杭州、苏州、南京等地。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游九华山时吟诵的千古绝句。九华山产茶历史悠久,南宋周必大遍游九华,后撰写《九华山录》,“至化城寺……谒金地藏塔……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北苑茶产于建州(福建省建阳县),是当时最脍炙人口的名茶,周必大以此来盛赞九华山茶。
九华山茶始于唐,兴于宋,初时为僧人所栽,寺院独享,供坐禅驱睡和招待香客、游人。
九华山茶花色品种繁多,据《九华山志》记载,九华山历史名茶有“天台云雾”、“东岩雀舌”、“九华龙芽”、“南苔空心”等。
九华毛峰产区九华山脉,位于青阳县城南,北临长江,南连黄山,方圆约200华里,其母质为花岗岩。九华毛峰主要产地除九华山外,还包括九华山区的柯村、杜村、庙前、朱备、陵阳、南阳一带,其品质最优者为十王峰南麓道僧洞的黄石溪毛峰和十王峰北麓下闵园的闵园毛峰。
根据安徽农学院茶业系调查研究资料,下闵园海拔500米左右,道僧洞海拔870米左右,4月下旬下闵园与道僧洞相比,气温高2℃至3℃,地温高4℃,空气相对湿度低2%至4%。下闵园茶园土壤水解氮略高于道僧洞,而速效钾则稍逊。黄石溪毛峰以外形匀细、香气高长著称,闵园毛峰则以外形壮实、滋味浓醇显优。从1984年至1986年三年的化学分析资料看,黄石溪毛峰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而闵园毛峰的多酚类、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占魁。由于生态环境等影响,形成山南山北两种毛峰茶天然风味和化学组分的差异。独树一帜,各有千秋,而采制技术却大体相同。
九华毛峰于4月中、下旬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初展,按鲜叶芽叶组成分三等。一等:一芽一、二叶占80%以上,基本上无对夹叶;二等:一芽一、二叶占60%至80%,有少量对夹叶;三等:一芽一、二叶占40%至60%,有少量初展的一芽三叶。同时要求无表面水,无鱼叶、茶果等杂质。九华毛峰制造分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其外形条索稍曲,匀齐显毫,色泽绿润稍泛黄,香气高长,火功饱满,汤色绿黄明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柔软匀亮成朵。
为了恢复九华山历史名茶,安徽农学院茶业系与九华山管理处共同研制恢复了“东岩雀舌”和“南苔空心”,并已投入批量生产。东岩雀舌为选采一芽一叶初展的肥壮芽叶,炒制方法与九华毛峰基本相同,只是杀青后期理直茶条,直接上烘,采制比九华毛峰更精细,形似雀舌,应属九华毛峰之极品。南苔空心为选采一芽二叶,要求梗壮芽肥,嫩度好。杀青程度偏嫩,后期结合理条,不经揉捻,高温烘焙,促进嫩茎膨胀,形成“梗空如筱”,成茶具有高火焦香,冲泡时,梗蒂朝上,旗枪倒挂,似僧尼拜佛,颇有九华佛茶之妙趣。
九华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胜地之一,盛产毛峰。九华毛峰是我省名茶中的后起之秀。
九华山属黄山西脉,由九十九峰组成,以十五峰为最高,海拔1342米,素称东南第一山。九华毛峰则产于群峰竟秀的九华山中。其产地山岗起伏,树木葱郁,飞瀑流泉众多,整个山群朝夕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多为棕黑色森林土及黄沙土,确为名茶生长的胜地。九华毛峰还因产于不同峡谷山峰,其品种、土质、小气候条件的不同,品质也各有千秋,如有的散发兰花香,有的则是板栗香。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墨客为之写下了赞美的篇章:“霜过收松实,春深摘茗芽。”“小亭茶泻松风细,香经杯停菊露浮。”“仙铛气味冷芝耳,僧碗芳香点茗芽。”
九华毛峰中的姣姣者,产于九华之颠,天台山之后的黄石溪(陵阳公社黄石大队)属道地的“黄石毛峰”。茶园多分布于崇山峻岭之中,茶松相交辉印,朝沐晨雾,晚浴露霖,土壤多为乌沙土和黄沙土,形成了“黄石毛峰”的独优品质。关于“黄石毛峰”的来由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唐朝天复(901—904年)年间,在九华山之巅的天台山后一石洞中,有一僧一道修行,日食黄荆根等野果为生,天长日久,脸肿头昏,在寻找草药之中,发现了茶叶,先是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天长日久,僧道用以晒茶的石块也留下了斑斑黄迹,谓之“黄石”;天台飞瀑流经洞侧而下,自成一溪,“黄石溪”由此得名。所产茶叶也称之为“黄石溪毛峰”,并以此道僧洞所产茶为最优。
南宋时期的周必大(1167年)在《九华山录》中赞美九华茶“味敌北苑”。而北苑茶在宋朝是作为贡茶,可见九华茶品质是超群的。据考证,当时出产的茶叶有“天台云雾”和“九华龙芽”
九华山栽茶历史悠久,据《青阳县志》记载:“九华山出产金地源茶,为地藏从西域携来者,今传梗空筒者是。”“茗地源茶,根株颇硕,生于阳谷,春夏之交,方发萌,茎条甚长,旗枪不展,乍紫乍绿……。”“地藏”名金乔党,唐至德二年(757年)来九华,引来西域(印度)的“梗空筒者”的茶种。从这段记载得知,九华山在一千多年之前就栽有九华本地的“茗地源茶”和印度的“梗空筒者”品种的茶树。
采制技术,九华毛峰采于谷雨到清明之间,黄石毛峰在雨前四、五天开采,采摘标准,一芽二叶初展。黄石毛峰采后进行拣剔,除去对夹叶和单片叶,采摘鲜叶依采摘先后,叶质老嫩分等级付制。春季后期一般只加工条茶。毛峰制法分杀青、揉捻、烘干三道工序。杀青要求高温快杀,并勤翻扬避免叶色闷黄,传统制法是边杀青边扇风。揉捻,用双手在竹篾帘上轻揉二、三分钟,使其成条,揉时手势要轻,避免茶汁揉出,有损白毫。揉后立即上烘,烘干分毛火和足火,足火温度稍低约60℃,翻动手势宜轻,烘至足干。黄石毛峰烘至足干后,用竹筷拣去茶梗、老叶等杂物(因用手拣会使白毫脱落或产生异味),并及时装入衬箬叶的竹篓或白铁筒内贮藏待运。
黄石毛峰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其品质特点是:条索匀整,叶色嫩绿微黄,茸毫披露,汤色绿亮,滋味鲜醇,香气高爽,冲泡数次,香气犹存。
九华毛峰分为一、二两个等级,其品质特点:外形细嫩,色泽嫩绿,白毫飞舞,条索紧结匀整,因而泡于杯中,芽叶慢慢舒展,如兰花伸腰。古人李之世游九华时曾这样描述九华毛峰:“碧芽抽颖一丛丛,摘取清芳悟苦空。不信西来禅味别,醍醐灌顶雪山中。”
九华毛峰的主要产地包括九华山周围的六个公社,以九华山中心的九华大队所产的毛峰为佳。九华毛峰主销苏州、杭州、南京等地。九华名茶即一级九华毛峰。近两年已作为出口毛峰,对外销售。九华毛峰年产500担左右(包括1982年的二、三级毛峰),是我省毛峰的主干,占全省毛峰收购任务的75%。
黄石毛峰的主产地在黄石溪大队,有一、二(道僧洞)、三、四(原始岭)四个生产队出产黄石毛峰。黄石毛峰销往广州、上海、天津等地,并作为“礼茶”送北京。黄石毛峰1977年首次加工出口颇受港澳人士好评,年产量30担左右,供不应求。
近年来随着九华山旅游和佛教的发展,各国友人及华侨纷纷来此拜佛许愿,并把九华毛峰奉为“佛茶”争相购买,无疑这对扩大九华毛峰的销路是大有帮助的。近年来虽然九华毛峰的产量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但仍不能适应和满足市场及消费者的需要,愿九华毛峰今后的产量质量都有更大发展。